当前位置: 首页 >> 正文

《现场》

2014年05月26日  点击:[ ]

《现场》

又认识了一位女记者,凤凰的雷宇。她给我的感觉似乎要平淡的多。没有闾丘露薇的坚持。没有周轶君的信念,没有柴静的果敢。但这平淡却又让人无法忘记。只因,她是一个讲述者。这讲述给人思考。相对于前三者,他的经历似乎更平凡。没有战争,没有非典,有的只是对真相的追求、现场的坚守。柴静看见的是人,而她感知的是事。她比前三者多了一丝亲切与和蔼。她从没有抱怨身为记者的凶险与无奈。她更像一个讲故事的人。是一个现场的目击者。

书里有一半是在讲述着中国的灾难报道。这也同样引人深思。灾难来临,我们是煽情者,还是讲述着。无疑,作为记者,应该回答的是讲述。但这似乎有太过冷血。似乎我们丧失了人性的本真。但当我们在灾难过后,是否想过,当情感掩盖真相,当泪水打乱思考,当真情阻断反思,当感性完全替代理性!这真的好么?这个时代,何时都不能缺少冷静的人,当别人在哭,一定要允许有人不哭。而不哭的那些人恰恰才是在思考,在反思,如何避免下次我们哭的更痛的人。

记得汶川地震,我上初三,上着课,一个女生突然大哭起来。然后不顾老师的讲课,冲到台上,轰轰烈烈的现场直播起了汶川地震学校中的惨况。老师并没有阻止。听完大家都哭了,老师也哭了,我没有,我思考的是为什么偏偏学校倒塌的最多。又为什么,记者一次又一次的询问地下已是虚弱至极的、需要保存体力的受灾者们:你疼么?你叫一声让观众听听吧。你多大了?一次又一次询问家长:你后悔送孩子来上课么?你想过生二胎么?当煽情代替理性,当泪水掩盖真想。阻断的是这个国家的反思。不是多难才能兴邦。而是灾难后的思考,与反思。

书还有一个特点,它很少讲述单独的一个人。这与柴静的《看见》有很大差别,或许别人会更偏向《看见》,而我更爱《现场》,因为它有现场,有真相。更重要的是,它不是给我思考,而是令我思考。一字之差,却才是真正的差距。

王凯

上一条:只要执着于梦想,青春就永不退场 下一条:深海里的星星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