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关于读书,不会读,不想读?阅读方式的冗杂,信息的爆炸,观点的碎片化都不是理由;关于知识,我们不比信息获取速度,不比观点新奇独特、不争你对或是我错。13级新闻班,自入学以来相约“读书笔记”活动,每期活动按推荐书目阅读,做笔记,写感受。从不同的书中体会成长,只为看懂世界之前,先看懂自己。经班主任郑飞莉老师推荐,本网刊登两篇同学作品,与读者分享他们的读书心得。
深海里的星星
——柴静《看见》读书笔记
选择我之前看过的一本小说的书名做题目,只是觉得柴静的《看见》跟它很合拍,我们看见的是柴静的内心世界,柴静看见的这个世界带给她的感悟,所有她对世界的关爱和对人性的剖析,都不单是只靠一问一答的单纯采访编辑得来的,她就像我的标题,沉入深海,才能看见满眼星光,那颗深海里的星星。
我想这本书不单是柴静记者生活的一个记录,它或许更多的是在记录那个涉世不深,习惯预感结果,还没学会走进采访对象内心世界的女孩逐渐成长成一个善于寻找新闻角度,对人物内心剖析逐渐加深,真正成长为一名称职的新闻人的成长历程。
我在看这本书的时候有两个想法。我佩服柴静,对于她在书中提到的各种细节以及对她的经历我都知道得来不易,但重点是看完这本书,我发现我成为一名合格的新闻人的几率越来越小了。从前只是觉得性格不合适,现在发现我缺少的东西不光是性格上的,我不够耐心,对身边的事物也没有充满好奇心求知欲,我虽然乐意长途跋涉也可以吃苦,但我不够勇敢,我喜欢倾听别人的故事,但是浅尝辄止,对于自己不好奇的部分没有要追究到底的使命感,我总是不辨是非无条件站在弱者那一边,但并不总是弱者就是对的,我不善于交际,不善于表达自己的强势和同情,甚至有时候我会没有正义感,缺少的因素不只一点点。
有些东西可以弥补,有些则是弥补也补不齐的。与其说这本书让我看到一位记者伟大的成长历程,看到更多人物内心世界的独白和剖析,不如说这本书让我加深了对自己的认识,我不是当记者的料。这句话不带任何消极成分,我只是明白,后天的努力是成功的基本,但先天的条件是前提,要成为一名合格称职的新闻人需要的心理因素我几乎没有,有些东西可以慢慢培养,有些真是天生的,改变只是徒劳。
所以我对自己最深刻的认识就是,我得在往后的人生中找到一条更适合自己的路,在适合自己的生活里获得自己需要的快乐,像柴静一样,沉入自己的深海,看见自己的满眼星光。
13新闻1班 匿名
《沉默的大多数》读书笔记
说来也着实惭愧,早在之前就听过各个语文老师对于王小波的相关介绍和推荐,也时常会在杂志等刊物上有所见闻他的笔迹。而真正开始读他的著作却是在之后的现如今。此刻,且容我以《沉默的大多数》这本书为起点,走近王小波成就高于小说的杂文,走进他笔下的“沉默”的大多数。
-- The silent majority?
本书以文章《沉默的大多数》开篇,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写出了“沉默”的他以及造成他“沉默”的种种原因。
“至于沉默的理由,很是简单,那就是信不过话语圈。从我短短的人生经历来看,它是一座声名狼藉的疯人院。当时我怀疑的不仅是说过三十万斤粮、炸过精神原子弹的那个话语圈,而是一切话语圈子。假如在今天能证明我当时犯了一个以偏概全的错误,我会感到无限的幸福。”
“然后我又猛然意识到自己也属于古往今来最大的一个弱势群体,就是沉默的大多数。这些人保持沉默的原因多种多样,有些人没能力,或者没有机会说话;还有人有些隐情不便说话;还有一些人,因为种种原因,对于话语的世界有某种厌恶之情。”
“有各种各样的镜子可供检查自己之用:中国的传统是一面镜子,外国文化是另一面镜子。还有一面更大的镜子,就在我们身边,那就是沉默的大多数。“
一心想远离那座“声名狼藉的疯人院”的王小波选择了沉默,在那个年代不可信的话语圈里收敛自己的性情。从中不难看出他对于中国旧时思想的厌恶和反感。而今,我们是否是要做这“沉默的大多数“?姑且不论没有能力没有机会或者不便说话的人们,就我们自己而言,若是充当了这保持”沉默“的一份子,面对不敢扶的跌倒的老人、亲眼看到的公车上的小偷、非法剥夺弱势群体权利的恶人……此时你的这份”沉默“则是不道德、毫无公益的。另一个角度,若是我行我素毫不忌讳,自愿被卷入这深不见底的话语圈当中,面对水涨船高的谣言、过分敏感的政治话题、一触即发的对手……你所要尝到的苦果就会教会你必须学会适当的”让步沉默“。所以,在今天这个多元化的社会中,我觉得我们要学会认清这无底洞的话语圈到底是座”声名狼藉的疯人院“还是“温暖四射的大家庭”。
-- Through critique?
“我对国学的看法是:这种东西实在厉害。最可怕之处就在那个”国“字。”
“为什么在中国,一说到文化,人们就往伦理道德方面去理解。我认为这是种历史的误会”
“从孔孟以降,讲的全是行货言论,尤其是和《独立宣言》对照着读,更是这样。”
“我要说出我的结论,中国人一直生活在一种有害哲学的影响之下,孔孟程朱编出了这套东西,完全是因为他们在社会的上层生活。”
内心充满叛逆的王小波毫无遮掩的表明了对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对尊孔复古的不满,他在思维形成的重要阶段,文革以及文革前的不断政治运动充斥着他的生活。然而就这样我也不能因此就全盘同意他的观点。虽然资历尚浅的我不能深知儒家文学思想的精髓,可是“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在我看来,除了对于孔孟的过度宣扬,还是有可取之处的。撇去即便是现如今依然受捧的儒家思想不说,古时的多数思想文化作品,在我看来都是极为健康有益的。譬如深溯到春秋时期的史作,及之后的《三国志》、《红楼梦》等至今都是脍炙人口。特立独行的王小波把它他个人理想社会的位子摆得太高,并没有能摆脱文革给他带来的思想冲击。书中他自己也坦然“孔孟程朱我都读过了。虽然没有很钻进去,但我也害怕钻进去就爬不出来”。至此我认为他对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排斥并不具有权威的公信力。
-- Unconditional praise?
“我最赞成罗素先生的一句话…“、”我相信洛克的理论…“
“我承认自己很佩服法拉第……牛顿、莱布尼兹,特别是爱因斯坦,你都不能不佩服,因为人家想出的东西完全在你的能力之外……这些人有一种惊世骇俗的思索能力,为孔孟所无。”
罗素、洛克、苏格拉底、甚至一些科学家都是王小波先生心目中至高无上的伟人。他在思想文化急剧动荡的文革时期又大量接触了西方自由的人文思想,在这两者的摩擦之中,王小波基于对自己头脑中理想社会的信仰与追求,毫无保留的发表了自己对西方人文科学的接收和褒奖。在那个年代,王小波作为少数的知识分子,再加上本身对传统文化的厌恶,自然的对外来的自由的人文主义一见倾心。可以说这是他自身经历所致,至此看来他的这种过激态度倒也有情可原。那么在我们生活学习的现代社会,就要能从外来思想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丰富自己武装自己而非盲目偏激。
--Other thinking
书中不止一次所提到的一些字眼引起了我的某些考虑:“毛主席语录“、”五讲四美“和”十六条“等。这些在当时作为口号性的教条在现如今看来也算是得以消沉了。不过细细想来,现在我们的社会之中,又新生了多少让人哽喉的”口号教条“?!政府机关,国家用人单位,大型企业等,官员们一见面一出镜都是正派的官方强调,很少有失误却也很少见得真实。相比在那个让王小波选择”沉默“的年代,现今的社会也不见得能让那些”沉默的大多数“真正出来发言,只能附和般看着公众人物不停地进行”话语的捐税“。如此一来,多数人们的”发言权“被无形的剥夺。在高呼”自由“、”人权“的现代社会,这一点对于话语权的捍卫,是每一个选择”沉默“的我们在追求真正”民主“这条曲折道路上所要矢志不渝的。
“我们人品的一切可取之处,都应该感谢沉默的教诲。“作为我个人来说,我是属于”沉默“队伍里的一员。读完这本书对于自己的思想等方面都有开阔的认识。虽说我承认我不一定能把此次吸收的东西保留的多久,但是至少我相信沉默的力量,也相信话语的力量。
”不再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鲁迅先生的这句话让我有了更深的体会。现在的社会需要我沉默地思考,沉默地体会,沉默地努力,沉默地强大。感谢我走近的王小波先生,感谢书中一切的”沉默“给予我前行的力量。
13级新闻2班 张文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