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知公告

正文部分

【翰风快讯】文学系举办课堂教学改革主题研讨沙龙

2015年02月17日 14:07  点击:[ ]

(特约记者 吕铮)11月28日下午,文学系在励志楼F202会议室举办了一场以课堂教学改革研讨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文学系首席教授夏康达先生、系主任马艺教授、副主任吴伯义老师及全体专职专任教师出席了此次沙龙研讨会,结合课堂教学改革畅谈感想,收获颇丰。

这是文学系继“学风建设”主题沙龙后,举办的第四场专题研讨会。下午两点,研讨会在轻松又不失严肃的气氛中开场,由马遂莲老师担任主持。围绕“学生进入课堂,如何让他们听课”的议题,老师们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陈元峰老师和刘昀老师先后做了主讲发言。文学系其他老师也纷纷踊跃发表见解,将课堂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拿出来与大家交流探讨。夏先生、马主任和吴老师认真听取了老师们的发言并结合自身多年的教育教学经验为全系青年教师提供了意见和建议。

陈元峰老师在发言中阐述了他即将发表的关于教学改革的论文——《“糊涂”未必不高明》。陈老师以自己十几年中学语文教学的经验为基础,首先深入浅出地分析了当代学生、课堂和老师的不同类型。陈老师说,他在课堂调查中发现,我系80%以上的学生高考第一志愿就是汉语言文学,所以文学课堂上的学生是“心中有梦、热爱文学”的理想型学生。而我们的文学课也应该是“理想型”的:“文学课不能以传授固有的知识为主要任务”,要注重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引导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思考的乐趣”。在陈老师的论文中提到,当代的老师应该是“学者型”的,因为学生讨厌“人云亦云,照本宣科”,喜欢“有自己思想体系的老师”,而老师的重要任务则是“诱发学生兴趣,启迪学生认识,提高学生思想”。在教学中,陈老师认为老师表现得无所不知会让学生产生对思考的恐惧或者懒惰性,所以“糊涂”应用在教学中,未必不是一个高明的方式。他认为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两难的论题鼓励学生们讨论或者与学生一起探讨自己“真糊涂”的话题。但是陈老师强调,“糊涂要有底限”,不能过分放纵学生。他认为人道主义、民主思想和尊重对方人格都是学生在表达自己想法时应该坚守的底限。陈老师极具思辨色彩和丰富经验的发言让在座的所有老师都受益匪浅。

刘昀老师围绕着大学生情感问题第二个发言。与陈元峰老师不同的是,刘老师更多的谈及自己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刘老师认为情感教育应该“因人而异、斟酌损益、以‘容’取人”:学生个性有不同,老师的引导和教育应该方法得当,并且把握好度,过分迁就会让学生在未来很难面对社会中的压力。而且在教学中应该“宽严得体”,帮助学生自己管理自己,评价自己。其次,刘老师认为在教学中教师应做到 “循循善诱、投其所好、注重事实”,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讲解深奥、艰涩的知识难点,甚至可以引用时下流行的元素,丰富课堂教学。“嘘寒问暖、世济其美”是刘老师在最后提出的看法。她主张要加强对学生的关心和与学生课下的互动。年青教师就应该把之前从老先生和老教师身上得到的帮助、启发和温暖传递给学生和下一代的老师。

两位主讲老师精彩的发言给予在座老师们很多的启发。在自由发言阶段,程林盛老师、刘巍老师、甄蕾老师等纷纷就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及经验与大家做了深入的讨论研究。

沙龙最后,夏先生和马艺主任为此次研讨做了总结。夏先生认为,当下的教学改革,尤其是独立学院的教学改革对于各位老师的考验多过于机遇,老师们应该关注所有学生,尤其是某些所谓后进学生,因为这类学生往往思维活跃、社交能力极强、发展潜力很大。马主任非常认同夏先生的看法,他重申独立学院的学生有不可低估的发展,教师要给予更多的引导,并在学习和生活中更多的去关心学生。马主任总结道:“教育的本质是充满爱心和情感的事业”。年青教师要把对知识的积累和对学生的培育联系在一起,边教学边反思,要奉行“学、思、行、著、勤”才能实现快速地成长,才能对课堂教学的改革提出可行性意见,作出实质性的贡献。

这次活动是文学系的第四次学术沙龙。沙龙活动旨在动员全系教师的积极性和主动精神、群策群力,参与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经验证明,这种活动深得教师欢迎并且引起教师的重视,大家从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认真挖掘、深入探讨,很多发言提纲已整理成文并在教育研究刊物上发表。

上一条:【翰风快讯】文学系举办信息员座谈会 下一条:【翰风快讯】文学系举办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预赛

关闭

常用链接

地址:天津市西青区宾水西道393号天津师范大学主校区 邮编:300387
学院办公室:022-23766088;招生办公室:022-23766422;
版权所有 2005-2017 天津师范大学津沽学院宣传部